冬山河舊河道部分因河寬及水深不足,限航行8人座小船。[/nop]

第一站:宜蘭縣最漂亮的火車站:冬山車站

橋墩的基腳做成破水式的設計。連續拱形開口的護欄。[/nop]

[nop]

冬山鄉始稱為冬瓜山,漢人於清朝嘉慶、咸豐年間入墾現在的南興、安平和冬山等村,先民取自安平村境內附近有座形似冬瓜的山,所以叫做「冬瓜山」。光緒元年(1875年)改噶瑪蘭廳為宜蘭縣,隸屬台北府,光緒12年(1886年)屬台灣省台北府宜蘭縣。明治28年(光緒21年,1895年)日治時期後,隸屬台北縣宜蘭廳,大正9年(民國9年,1920年)實施州郡街庄制後,行政區取「冬瓜山」其中二字,定名為冬山庄,屬台北州羅東郡。戰後,民國35年(1946年)劃定行政區,仍以原有區域改稱冬山鄉,屬台北縣羅東區。民國39年(1950年)10月10日行政區域重新劃分,本鄉由宜蘭縣管轄至今。

羅東車站往蘇澳、花蓮方向的第一個車站是「冬山車站」。 冬山車站配合冬山河風景規劃,2005年以綠色隧道為主題設計改建,在2008年落成的高架瓜棚式造型車站,是台灣第一座以休閒觀光為目的所開發的火車站,站體外觀宛若祥龍自冬山河騰空飛來,然後停在冬山鄉的田野上方,護佑這片土地;在二樓寬廣的月台上更可欣賞蘭陽鄉野風光。

第三站:歷史建築:舊冬山橋 (舊名冬瓜山橋)

舊冬山橋佇立在冬山鄉義成路一段與冬山路交接處,興建日期是昭和五年(1930年)9月,舊冬山橋以前是往羅東宜蘭或梅花湖方向的重要橋樑。

[nop]

舊台九線平原段到冬瓜山橋段,需兩次急90度轉彎,是當時很危險的路段。 1976年(民國65年)7月台9線上的新冬山橋完工通車,取代了冬瓜山橋交通運輸的地位。

冬山河橋[/nop]

[nop]負債整合

冬山橋己側蝕。(圖:怡翔公司)[/nop]

第六站:冬山河橋、上河路

[nop]

民國六十三年9、10月間宜蘭地區發生連續豪雨及范迪、貝絲颱風接踵來襲,引起潰堤倒屋及交通斷絕之大水災,農田積水近月不退,災情至為慘重。為解決對水患問題,終於民國六十四年2月開工,冬山河除將河道拓寬浚渫,局部加以截彎取直,並新闢寬廣河道。整治後之冬山河,河槽斷面寬足、水流平緩,水量穩定,解除人民水患之苦,植物魚類鳥禽等生態繁衍。後由宜蘭縣政府提報「冬山河風景區」,完成河岸綠帶整建及下游親水公園、中游森林公園(冬山河橋)等主體工程,已成為名聞遐邇之觀光親水休閒據點。

[nop]

定安宮[/nop]

[nop]

冬山企業貸款車站[/nop]

[nop]

[nop]

[nop]

冬瓜山橋的名稱早在噶瑪蘭廳志就有記載:「冬瓜山橋,在廳南三十里,通馬賽 ,蘇澳大路,長十丈,高一丈八尺」,與目前的冬瓜山橋是否相同,還需考證。

根據文獻指出,林國寶於西元1810年積極開發(冬瓜山老街),隨後諸多先民前來經營開墾。自噶瑪蘭時代,由於發達的水運自冬山河沿利澤簡港經珍珠里簡,至冬瓜山街上,民生物資補給,皆以冬瓜老街為集散地。 冬山老街上的「定安宮」(媽祖廟)殿中所供奉之天上聖母即為當時護佑先賢開墾之神尊。另殿旁供奉的先賢牌位即是林國寶,當地居民供奉至今,以感念先賢之德澤。 冬山火車站附近的冬山老街,因為羅東市區的發展,進而使冬瓜山老街走向逐漸衰微,近年地方成立「冬山鄉形象商圈協會」,「冬瓜山老街」經改造活動之後,希望吸引更多觀光人潮。

第七站:義成橋 (義成路一段)

沿著河道走,即可到達舊河道碼頭。並且設有樓梯可下至河道,宛如一小型親水公園。[/nop]

第二站:冬山老街

需兩次急90度轉彎;注意民國19年是誰在治理?(篡改歷史算是愛國嗎?)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[/nop]

站立在「冬山橋」前方的民宅騎樓下,環顧雨中的「冬瓜山橋」,雖是擁有上述的歷史意義與精巧的先人施工智慧,但是,昔日連接冬山老街與台9省道動線的重要性,已隨著新式水泥橋的完工而被全部取代後,鄉公所雖也在其周邊環境的搭配上, 施作了一些與冬山河特質相同的公共活動空間的景觀改善,然而,整體而言,零亂的道路指引牌告、橋樑護欄上佈滿電線的景觀與流經其下污濁不堪的冬山河支流,與簡約造型的「冬山橋」相較,不失有「村姑施粉」的突兀感存在。

民國六十五年以前冬山河河道彎曲,斷面狹小,中下游河寬只有20公尺,因此颱風季節山洪暴發時,無法將水流順利排入大海,而溢於兩岸廣大地區,造成五結、冬山地區水患,鄉民生命財產受盡威脅,期間以民國五十年代與六十年代初期最為嚴重。因此流傳「豬母住樓拱」、「三年沒作大水,豬母戴金耳勾」的俗諺,道盡當地居民對此經常性水患的無奈。 每逢豪雨和颱風時,冬山鄉的武淵、珍珠和補城社區等低窪道路區域必淹水而成為湖泊。

?信貸

[nop]

新聞來源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-010318942.html

以前常見的野薑花(現以不多見)。[/nop]

在冬山河旁(冬山老街附近)有一低矮的山丘,命名為「冬瓜山」的原因,詢問當地居民聽到三種說法: 山丘外形狀似冬瓜;山丘上有一石頭外形類似冬瓜;先民在山麓種植冬瓜,因此附近一帶便被稱為「冬瓜山」,後來地名被簡化為「冬山」鄉。

圓形橋頭柱覆蓋「洗石子」的質材。舊冬山橋(建於民國十九年) 曾是台九線平原段最危險的橋,

第四站:遊艇可達的舊河道碼頭

[nop]



第五站:冬山河森林公園(另文介紹)

[nop]

位於宜蘭縣冬山鄉冬山村冬山路276號民宅左側的新冬山橋下(距舊冬山橋80公尺) ,舊河道由舊冬山橋到新冬山橋向右彎了九十度往下游流,在冬山河森林公園鐵路鐵橋後方匯入新河道。

根據噶瑪蘭廳志記載著:「冬瓜山橋,在廳南三十里,通馬賽,蘇澳大路,長十丈,高一丈八尺」。橋下這一段水系叫冬瓜川,因為先民冬瓜盛產時需利用小船,透過水運運送至中下游銷售,所以運送冬瓜的河道便被稱為冬瓜川。早在200多年前的開墾時冬瓜山橋就已存在了,雖其日治時代因水文的改變,部份整修而有所變遷,但它仍保有過去街道生活的親切寬度,人們在橋上的距離是十分貼近的。 橋的上游20公尺處,在民國40至70年間,一直是冬山的露天游泳池,橋下也是端午節龍舟競渡的所在,提供了豐富的水態空間,是冬山人「摸蜆仔兼洗褲」的生命之河。 ?2009年6月30日起開始有小型八人座遊艇載客航行至利澤簡橋的親水公園(單程每人100元),但須事先預約才會有開來冬山橋下的碼頭載客。 (註:目前舊河道右旁正在開闢自行車道,以後可連結森林公園和冬山車站。)

[nop]

冬瓜山

農夫阿伯晨昏身穿蓑衣,頭戴斗笠,肩掛鋤頭,在田畦間走來走去,有時挖開泥堆,讓田裡水流出;有時堆積泥土,堵死流水,讓田園充滿灌水。這種呵護田園的用心,期望作物旺盛的努力,日復一日,並視為慣常,這就是「巡田水」的精神。(系列107)

冬山車站[/nop]

又是一座以「冬山」命名的橋樑,橫跨冬山河新河道,是聯繫台九線公路的主要橋樑,也是冬山河森林公園的景觀之一,橋下是熱門的免費釣場。

從森林公園走過冬山河橋,左轉到上河路。漫步在上河路,左邊是翠綠的草坡河堤依偎著冬山河新河道優美的弧線,右側是樂活悠閒的蘭陽田園風光。

[nop]

新冬山河橋[/nop]

[nop]

冬山車站[/n個人信貸op]

冬山鄉自1810年開發至今,已有200多年歷史。冬山村冬山路,是冬山鄉行政機關所在地,冬山路是昔日來往蘇澳、羅東、宜蘭的主要街道,直到台九線由它的外圍開闢取代! 這裡有市場、餐飲店,可在此採購旅遊糧食。

這裡是以前往羅東宜蘭的主道,也是目前往梅花湖、中山休閒農場、瀑布的通道,冬山河的拓寬就是從它的南邊四百公尺處開挖。

[nop]

義成橋[/nop]

第八站:冬山河拓寬人工開發分界處

位於義成橋南邊四百公尺處,明顯的分界,土丘雜林掩蓋的狹窄河道,一下子變成比它寬闊了五倍以上的悠悠河流。 這裡適合釣魚,騎單車、野餐、談情說愛或者什麼事都不做。

冬山河原名「加禮宛港」,全長24公里,河道彎曲,流經宜蘭縣冬山鄉和五結鄉,下游末端匯入蘭陽溪注入太平洋。因中下遊河面最寬處只有20公尺,每逢颱風常氾濫成災。 1974年開始從冬山鄉「義成橋」往下游拓寬疏濬和截彎取直,到1981年完工。 (註:當時的陳定南縣長為發展宜蘭縣觀光,邀請日本「象集團」在冬山河中游的「利澤簡橋」附近規劃親水公園,讓冬山河成了宜蘭奇蹟!台灣各縣市相繼模仿拷貝冬山河的開發工程景觀。)

昔日豬母住樓拱的冬山河

冬山河發源於新寮山(標高1040公尺)之北麓,其上游有新寮溪、舊寮溪、十三份溪、安平坑、照安坑等溪,在太和附近進入平原,經冬山巿區西端穿過宜蘭線鐵路流向東北,至清水附近由五結防潮閘出口,雖然只有短短的廿四公里,流經區域卻涵蓋宜蘭的米倉地帶:冬山鄉和五結鄉。

冬山河之出名始於民國八十年代,下游親水公園開幕,後來宜蘭縣政府舉辦多屆國際童玩節活動,名聲更遠播國際,如今很多人對冬山河的印象,是此光鲜亮麗的外表,殊不知冬山河有一段堪稱坎坷的身世。

車站前中正路直走,接冬山路右轉即冬山老街。[/nop]

冬山車站[/nop]

目前冬山河中游之森林公園仍可見當年舊河道,兩旁植物景觀保存如當年,自然但有點雜亂,今昔對照,天壤之別。冬山河上的鐵道橋以東地區,昔日水患季節嚴重時有如汪洋,甚至南方澳漁船可航行於此片澤國下游,若非親眼所見,可能無法相信此言為真。冬山街旁的舊河道雖經過整治,但河道寬度保留如昔,冬山子弟可能猶記此龍舟競賽地。再往上游走,可達新寮溪、舊寮溪、十三份溪會流處的太和“雙港嘴”,此為冬山河整治的起點。 自有台灣歷史以來,我們的祖先一直與颱風、水患、地震奮鬥共存,也為後代子孫建立更安全與繁榮的家園。

「冬山驛」設立於1919年3月,最早稱為「冬瓜山驛」,1920年更名為「冬山驛」。 配合台鐵冬山河橋改建,將原本地面段鐵路改為高架化,而冬山車站也隨之改建。新「冬山火車站」與一般高架車站最特別之處,在於月台採用瓜棚造型的交叉鋼構外觀,襯上白色的棚蓋,讓月台感覺特別有質感。 目前車站售票房設立在鐵路高架橋下,而在高架前的舊車站已經拆除。 記得這座沒有天橋或地下道的車站,要搭車前還得大大方方穿越過鐵軌才能搭上車。 此外,車站設有販賣部,除了鐵道紀念品外,在店外還有一面「情鎖冬山」的鎖頭牆,除了將鎖頭鎖在牆上外,也可以買份「留言板」,將你的愛的宣言或是心願通通掛在牆上。冬山鄉是「風箏」的故鄉,來到車站外就有一座巨型「風箏」裝置藝術,在車站內外還有許多風箏的意象的造景,就連月台候車座椅也是風箏造型。

新寮溪(頂十三份橋下)[/nop]

[nop]

舊寮溪(寶和橋下)[/nop]

[nop]

新寮溪與舊寮溪會流處? 雙港嘴[/nop]

[nop]

冬山河[/nop]

冬瓜山橋樑柱由鋼筋混泥土構成,較特別處為橋墩基座是以石塊堆砌而成,並依水流方向作成類似船首的破浪構造,減少水流對橋墩的破壞。 另外,橋面護欄的連續拱形也是這座橋美麗的部分。目前它是歷史建築,2002年(民國91年)宜蘭縣政府為保留這座縣內僅存的4座日治時期橋樑(蘭陽大橋、頭城大溪橋、頭城大里橋),文化局將它登陸為歷史建築,並於6/21公告。 (註:蘭陽大橋特色---鐵公路共用一個橋墩、大溪橋、大里橋---已指定為古蹟) 。 另一特色是橋頭有「洗石子」的圓柱。 說起「洗石子」的質材,目前在宜蘭縣興築有很多「宜蘭厝」的建築外觀,便大量採用「洗石子」的牆面。據說「洗石子」的構造並非是台灣的原生技術,而是在二十世紀初期日本時代,從日本引進來台灣的。之後,「洗石子」廣泛的被運用在台灣建築的牆面形構上,成為台灣建築形式上重要的特徵之一。

內容來自YAHOO新聞

前言:本系列遊記,以「巡田水」的心情遊宜蘭。

舊河道景觀。[/nop]車貸

[nop]

這裡相距不到百公尺,就有兩座以「冬山橋」命名的橋樑,首先看到的本尊「冬山橋」,右側八十公尺處冬山路上是「冬山橋」,而再過去台九線上又有一座「冬山河橋」。

【巡田水遊記】冬山河上中游新舊河道

舊冬山橋在2002年6月21日已登錄為宜蘭縣歷史建築。 從橋頭新增的大理石落款「民國十九年」,我們再次看到大中國思想執政者仇日的心態!1930年(昭和五年)還是日本在統治台灣,改成民國就能代表改變歷史嗎!

E0EE8508637E94F1
arrow
arrow

    x55lb5xf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